高三生王寧的學習成績中等。在升高三的假期里,他幾乎沒有休息,不是去補習班就是在家學習。王寧和家人都滿心以為成績會有飛躍。但是,上學期的幾次測驗中,他的數學、物理成績都沒有提高。王寧很沮喪,感覺自己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卻不起作用,進而對高三學習感到迷茫。究竟該怎么學呢?王寧雖然每天都照常學習,但已經沒有開始時的心氣了。高三開學之初,王寧摩拳擦掌,很想在考試中證明自己的實力,但對于考試,他總是很抵觸,甚至表現出懼怕。孩子的種種表現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不知怎么幫助孩子。
分析:
有不少像王寧這樣的高三生,做習題、背公式、記單詞,每天都學到很晚。但經歷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多次測試后,學習成績并沒有提高,甚至還有所下降。不僅考生著急,父母也很困惑。父母和孩子一起分析真正的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在分析原因前,父母要穩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努力了幾個月但成績沒提高,心里已經很懊惱了,如果這時父母還對孩子發火或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孩子肯定會感覺更委屈,也聽不進去多少。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可嘗試接納、包容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適當減壓。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遇到困難時的痛苦和經驗,或利用飯后的時間散步,做適當的運動等。哪怕彼此間不說什么,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可以做好傾聽者,找機會讓孩子把心里的壓力和苦惱說出來。父母平時和孩子聊天的內容盡量不要過多涉及高考,輕松的話題有助于孩子放松心情。
建議:
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心平氣和地交流,就可以一起分析成績沒有提高的原因和對策。
明確任務目標
有的高三生在整個高三階段都沒有明確的任務目標,雖然意識到要努力,但究竟如何“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卻沒有想過。有的高三生在衡量自己是否“努力”時,標準不是“該做多少事”,而是“能做多少事”。這些考生往往缺少客觀尺度的制約——任務目標。他們學習的初衷是告訴自己“我今天努力學習了”、“我今天竭盡全力了”。他們只是讓自己獲得心理上的安慰與滿足,而不是真正按部就班投入到有計劃的學習當中。他們往往覺得自己的學習過程很充實,但其實離應該完成的任務量和學習層次還差很遠。
因此,有明確的任務目標和可實施的具體任務計劃很重要。如果考生每天有背幾個單詞或做幾道習題的具體目標,要比背單詞和做習題到困得不行必須睡覺這種情況要好很多。完成每日的任務目標會讓自己的學習真正“充實”起來。
注重學習質量
學習過程中,有的考生會浮于表面,不愿深究,用“數量多”代表努力程度。例如,很多考生刷題如流水,練習冊一本又一本,試卷一疊又一疊,但是分數始終不見提高。有的考生甚至會為了加速和湊數,有意避開自己不愿練習的科目,或對較難的題型視而不見。
要想把握考生的學習質量,父母可與各科老師一起探討。畢竟老師對考生的了解較深入,尤其是各個時間段考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此作為學習計劃的依據是客觀而重要的。
正視考試焦慮
部分高三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無論大小考試,看見考卷腦子就懵,老師講卷子時又恍然大悟;有的考生因一次沒考好就一直調整不過來,對某個考試科目產生恐懼并形成惡性循環。這些情況都跟考生的考試焦慮有關。緩解考試焦慮的方法有很多,如積極的自我暗示、放松訓練等。父母也可建議孩子找學校的心理老師談談,有針對性的輔導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對85萬份來自近30個國家、時間跨度超過50年的日記進行分析后發現,現代社會的忙碌很可能是一種假象。而現代人也更傾向于高估自己的工作時間。在那些每周工作超過75小時的人群中,對工作時間的估算值常常高出實際時數50%。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要想提高生活或學習質量,就要避免自己“看起來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