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陜南漢中秋高氣爽,果木飄香,氣候正當宜人時,而三千里外的西藏昌都已是一派蕭殺冬景,草木凋零、枯瘦得令人心疼,光禿禿的崇山頂坐滿皚皚積雪,山間許多河流已經冰封。在這個藏語意為“水匯合處”的地方有位特殊的電網人張全紅。
張全紅,一名國家電網陜西漢中供電公司的中層干部,在這雪域高原上已經堅守了500多個日日夜夜。海拔平均3500米、最高6100米,氣溫最低達到零下十幾度的西藏昌都地區,對于從小生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里,今年已43歲的張全紅來說,實在是一場空前的挑戰。
多年堅守崗位無私奉獻 關鍵時刻援藏彰顯大愛
謙遜、隨和是漢中供電公司援藏干部張全紅給人的第一印象。1995年,從陜西工學院電氣技術專業畢業參加工作以來,張全紅一直從事繼電保護工作,援藏前,擔任漢中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
2014年5月,時任漢中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兼機關支部副書記的張全紅,獲悉國網公司有援藏幫扶任務后,毫不猶豫地遞交了幫扶申請,通過層層選拔,成為陜西國網公司2014年援藏的5名人員之一,最終被選派到昌都供電公司進行為期一年半的幫扶工作。
談到援藏的初衷,張全紅說,那時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在先進人物事跡的不斷鞭策和鼓勵下,獲悉公司援藏幫扶任務,覺得我的工作經歷適合幫扶崗位,我就毫不猶豫地遞交了自己的援藏申請。懷著激動而緊張的心情,通過了公司審查和體檢,于6月8日進入神往而圣潔的西藏。
2014年6月8日,張全紅踏上了充滿挑戰為期一年半的援藏幫扶之路。前往了美麗而又神往的西藏。昌都坐落在群山懷中,被稱作“藏東門戶”,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6100米。因受地形的影響,高原寒溫帶季風性氣候混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這樣的氣候條件,讓常年生活在漢中這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并且已經42歲的張全紅來說,需要克服的不僅僅是身體的不適,更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幫扶工作。雖然進藏之前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初到高原,呼吸不暢,心跳加速,胸悶氣短讓張全紅第一次體會到了高原反應的癥狀。同事告訴張全紅,“要多喝水,初到高原地區動作一定要慢”。就這樣經過一周時間的適應,高原反應才逐漸減輕。
高原反應如影隨行 堅持帶病完成任務
“我來昌都之前,昌都地區沒有大電網支撐,屬于孤網運行,依靠金河電站和發電機組為供電來源,但是金河電站屬于小水電項目,到枯水期時所能供應的電量更少。尤其到冬季后氣溫最低零下十幾度,很多群眾需要依靠電力取暖,用電量更大。并且電能質量很差,常常導致燈不亮,藏民在使用電機打奶茶的過程中燒壞電機。”身為國網人的張全紅來藏后深知此工程的重要性。雖然高原反應嚴重,但是張全紅不忘來藏初衷,迅速進入幫扶崗位角色。了解昌都電網結構、設備現狀、公司管理特點等基本情況,力爭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為“川藏電力聯網”工程作出自己的努力。
“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是國家電網公司貫徹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服務川藏兩地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工程。作為“十二五”期間國家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建設項目,工程建設投運對促進川藏兩地藏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條件,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和國家安全,增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工程于2014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
“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具建設挑戰性的高原超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施工條件差,建設難度大。沿線大多處于高海拔、高山峻嶺地段,線路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最高海拔接近5000米,高山峻嶺地段約占65%,建設環境十分復雜。交通運輸條件差,地質災害頻發,高原氣候惡劣,生理健康保障困難。沿線大部分地區處于低氣壓、缺氧、嚴寒、大風、強輻射等區域,含氧量低,極端溫差大,自然環境惡劣,給參建人員生命安全帶來極大影響。